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生老病死好頭痕,社區自救能可行?

如果香港人依靠政府政策改善安老、醫療、善終等問題,我想在現時政治環境及官員表現嚟睇,只可以講自求多福。
喺爭取政府改善同時,是否可以先自行組織社區力量解切身問題?
例如,同區長者互相探訪跟進,共同煮食派飯,互相扶持,由健康的長者協助狀況較差的長者,數名獨居長者可能原本分別需要獨立的照顧服務,但互相協助下可以讓資源更有效。
例如派飯,獨居長者自己一個煮食可能較困難,負擔也大,但數名長者共同煮食則可變得容易,負擔也會變小。那每一個人可能同時是義工、受助者和幫助者。
那有限的社區服務就能覆蓋更多人士,專業的護理工作交由護理員處理,而像探訪、陪同覆診、用膳等工作可交由區內義工分擔處理,而社區內因退休、家庭或健康等原因而不能長期工作的閒置勞動力就可釋放出來,家居照顧服務就能有效實行。
再進一步,協助日間托兒服務,或按各人技能在社區內提供多元化支援等等,加強社區聯繫。
依過往政府表現,當民間嘗試出可行的公共政策模式,政府就會跟進搶功。
人,還是需要自救。

居家安老被批落後外國20年

依賴院舍 6.8%長者入住遠超星日

http://news.mingpao.com/pns/%E5%B1%85%E5%AE%B6%E5%AE%89%E8%80%81%E8%A2%AB%E6%89%B9%E8%90%BD%E5%BE%8C%E5%A4%96%E5%9C%8B20%E5%B9%B4-%E4%BE%9D%E8%B3%B4%E9%99%A2%E8%88%8D%206.8%25%E9%95%B7%E8%80%85%E5%85%A5%E4%BD%8F%E9%81%A0%E8%B6%85%E6%98%9F%E6%97%A5/web_tc/article/20150531/s00002/14330099506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