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生老病死好頭痕,社區自救能可行?

如果香港人依靠政府政策改善安老、醫療、善終等問題,我想在現時政治環境及官員表現嚟睇,只可以講自求多福。
喺爭取政府改善同時,是否可以先自行組織社區力量解切身問題?
例如,同區長者互相探訪跟進,共同煮食派飯,互相扶持,由健康的長者協助狀況較差的長者,數名獨居長者可能原本分別需要獨立的照顧服務,但互相協助下可以讓資源更有效。
例如派飯,獨居長者自己一個煮食可能較困難,負擔也大,但數名長者共同煮食則可變得容易,負擔也會變小。那每一個人可能同時是義工、受助者和幫助者。
那有限的社區服務就能覆蓋更多人士,專業的護理工作交由護理員處理,而像探訪、陪同覆診、用膳等工作可交由區內義工分擔處理,而社區內因退休、家庭或健康等原因而不能長期工作的閒置勞動力就可釋放出來,家居照顧服務就能有效實行。
再進一步,協助日間托兒服務,或按各人技能在社區內提供多元化支援等等,加強社區聯繫。
依過往政府表現,當民間嘗試出可行的公共政策模式,政府就會跟進搶功。
人,還是需要自救。

居家安老被批落後外國20年

依賴院舍 6.8%長者入住遠超星日

http://news.mingpao.com/pns/%E5%B1%85%E5%AE%B6%E5%AE%89%E8%80%81%E8%A2%AB%E6%89%B9%E8%90%BD%E5%BE%8C%E5%A4%96%E5%9C%8B20%E5%B9%B4-%E4%BE%9D%E8%B3%B4%E9%99%A2%E8%88%8D%206.8%25%E9%95%B7%E8%80%85%E5%85%A5%E4%BD%8F%E9%81%A0%E8%B6%85%E6%98%9F%E6%97%A5/web_tc/article/20150531/s00002/1433009950638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Deathfest,從死看生

今日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安靈服務部護慰天使舉行的Deathfest摺蝶生死暨啟動禮完滿完成。
以紙蝴蝶併成的巨型蝴蝶,用黑、白色代表生死,喻意從死看生,我認為亦代表生死互為一體,生命也像蝴蝶般夢幻,死亡並不可怕,紙蝴蝶集合了各人對生死的信念。
Deathfest在6月底於理工大學有3天大型活動,有興趣的朋友密切留意。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殯儀花藝新面貌,創造個人化喪禮

HKTDC 香港貿發局 ‪#‎創業日‬ 展覽邀請了我的朋友日昇花店負責人陳慧雅小姐分享了創新殯儀花藝,當然要去捧場。
繼早前創作了叮噹花牌對保全叔致敬,引起迴響,後又創作了Hello Kitty及麵包超人 Anpanman アンパンマン角色細菌人的花牌。
新近更突破傳統,創造3D立體花藝巴黎鐵塔,來自一位男士想為逝去妻子表達愛意,想在靈堂內重現他們愛情路上具重大意義的地點 - 巴黎,見到製成品後,該男士非常感動,當場灑淚。
其實我們每人也可以亦應該想想我們自己或摯愛親人的個人獨特喪禮、最後旅程應該如何設計,令自己的旅程完滿、對摯愛表達心意。


巴黎"花"塔

達賴喇嘛對死亡的感悟

死亡是自然過程,既然無法逃避,也無需擔憂。
如果希望死得安樂,我們應該學習生活也得安樂。我們心存安樂,就可帶到我們的生活,乃至死亡。
當最後時刻到來,我們無需驚訝,只需安然接受,就能得享安樂,這是不二法門。
——————————————————————
的確,生、老、病、死只是我們生物的一整套流程,是套餐。
但我們可以在能力範圍內,將這個套餐做得讓自己滿意,無需向別人交代,那即使最後時刻到來,也就快快樂樂接受吧。
我們的出生有父母打理,老、病、死就按自己喜好做得精彩吧。每個階段也想想自己想怎樣過,讓親人了解自己的選擇。
當我們平常心看待生命的過程,那面對親友的生命過程也就能平靜以對,即使親友的死亡來到,也只是他們演出了精彩的生命戲劇,應為他們在心中喝彩,即使有遺憾,遺憾何不是精彩的一部份?

I view death as a normal process, a reality that I accept will occur as long as I remain in this earthly existence. Knowing that I cannot escape it, I see no point in worrying about it.
If we wish to die well, we must learn how to live well: Hoping for a peaceful death, we must cultivate peace in our mind, and in our way of life.
When our final day comes, we need to accept it and not see it as something strange. There’s no other way.
By Dalai Lama

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當未來K房有3份1老人唱緊華麗過身,當被人以機器維持生命不能動彈直至死亡

今日參加咗由The Good Lab 好單位 x Education For Good 仁人學社舉辦的【破解舊矛盾:反思新價值講座-第四講】:題目/香港怕老
記者陳曉蕾小姐主講,探討香港社會老化問題,令人思路大開。
原來香港老人入住 ‪#‎安老院‬ 比例係全球最高,有6.8%,亞洲地區中,台灣係2%、新加坡是2.3%、日本是3%,但我哋仍然覺得香港安老院宿位唔夠,但實際已經好多。
香港 ‪#‎老人撫養比率‬ 亦不斷上升,1981年約每10.3個勞動人口撫養1個老人,2011年是2.3,預計2041年是1.8,即每1.8人撫養1位老人,勞動人口嚴重不足,老年便變成致命問題,到時條街可能有3份1係老人家,K房有3份1唱緊<<‪#‎華麗過身‬>>,諗起都令人振奮。
隨年紀愈大,患 ‪#‎腦退化症‬(‪#‎認知障礙症‬)(‪#‎老年癡呆症‬)嘅機會就愈高,隨時每3個老年人口就有1個患者,仲未計年輕病患同其他長期疾病患者。
而香港醫療質素同人均壽命喺全界嚟講都係名列前矛,但 ‪#‎生命質素‬ 同我哋嘅 ‪#‎生活質素‬ 一樣都係冇嘅。
香港醫院唔係一個適合安老嘅地方,但安老院都唔係喎,香港醫療手段會確保你唔容易死,唔會確保你舒服,試想像吓你因為年老或疾病而不能正常生活、進食、呼吸,然後被人以機器維持生命十年或以上,不能動彈直至死亡,係令人幾不寒而慄嘅一件事,但依個就係現實發生緊。
個人認為,無論對自己定親人,生命嘅質素係大於長短,以增加痛苦嘅醫療手段換取毫無尊嚴同質素嘅生命係咪必需呢?
事實上,通過訓練減慢病症惡化、健康生活、‪#‎預設醫療指示‬‪#‎規劃死亡‬‪#‎生後事安排‬/訂立 ‪#‎生前契約‬ 等係有助延長及改善人生最後階段嘅 #生命質素。

香港集思會年輕長者的就業、經濟及生活狀況調查(主報告):http://www.ideascentre.hk/…/02/Elderly-Main-Report-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