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從死看生

以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和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日前合辦的DEAtHFEST為引子,經濟日報的記者姚沛鏞先生進行了一連兩日的專題報道,題為「從死看生」,總結了DEAtHFEST其間各參加者的觀點,希望大眾能更加關心死亡議題。
其實社會上不同範疇和組織的人士也致力於改善 ‪#‎醫療‬ 、‪#‎安老‬‪#‎殯葬‬ 等議題,相關政策不善帶來的社會問題和成本日趨嚴重。
各人也應關心並發表自己的意見,畢竟生、老、病、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大家請支持如聖匠堂社區中心聖雅各福群會等長者安老服務機構,還有支持中文大學無言老師和香港大學 「大體老師」 遺體捐贈計劃等能為醫學作出貢獻的計劃,盡一分力關心相關議題,為自己將來可能遇到的生、老、病、死問題發表意見。
另想為報道作補充,其實安老和殯葬有不同的方式,老人院和龕位不是必然的解決方法,所以了解自己需要並及早安排(了解、了解、了解,安排、安排、安排,很重要所以各講三次)是很重要的。
我亦有幸獲邀為2/7的專題作訪問,在此感謝記者姚沛鏞先生的專業報道。
1/7/2015:善終落後 港人自求多福
2/7/2015:龕位供不應求 殯儀業舒緩有計

新增說明文字








等埋發叔

香港咩都要等埋發叔,出世要等、學位要等、睇病做手術要等、公屋要等、買樓又要等、長者輪候資助安老院舍要等、死咗火化同土葬要等、骨灰龕位都要等。
長者資助宿位不足,但私營安老院舍其實不少,只係部分如劍橋等質素未如理想,但多多都唔夠,改善社區安老善終係一個辦法,準備多種方法安老係長者需要考慮的,而且為免其間像以下新聞般輪候縮位其間已離世,亦需要準備身後事如何安排。
我們應該多啲同身邊長者討論安老善終等話題,讓他們了解可行方法。
各人需要自救,需知發叔係等唔到嘅。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生命的選擇

我相信他比一般人更尊重生命,雖然輕生很可惜,但她享受安排自己的喪禮,顯然經過深思熟慮,面對死亡後,選擇了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般人,誰會認真接受自己會死亡的事實?
\\蘋果報導,叫做「羅拉」(Laura)的女子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說,她的童年一直過得不愉快,從小就萌生自殺念,已經想要了結生命。
改變不了自毀想法,「我就是不想做人」。
「羅拉」表示,自己非常享受安排自己喪禮的過程,並開始寫信跟朋友道別。\\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家屬舒緩服務,病者無分年齡

年老家人去世,家屬固然傷心,但畢竟有一定心理準備,但逝者愈年輕,家屬傷心程度呈反比上升, 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一般較難以開解,相關支援服務亦相當缺乏。

其實殯儀的其中一個目標應該是為家屬舒緩心結,悉心安排的告別禮儀,有助重新建立逝者與家屬的關係,讓家屬得以解結。

如果逝者去世前能和家屬清楚溝通意願,甚至為告別賦予更多意義,例如器官捐贈予助人,會更易使家屬走出陰影。

離別,只是先行一步。

成年重症患者在臨終時,醫管局會為其及家人提供紓緩服務,協助患者在有限日子裏活得更精彩,及助其家人走出陰霾,但於兒童病房,卻不提供該項服務。有調查更指,醫護人員於面對病兒死亡及交代噩耗時感困難,建議...
AM730.COM.HK|由 AM730 上載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57705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4種讓人善終的方法

大家應該看看這篇,一位家屬對臨終病人的不捨糾結和對生死的感悟。
佛教有“執著”是苦、“人生八苦”之說,“執著”在字典一般解釋:「固守某些事情而不離開。」,“人生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而千方百計延長臨終病人的生命,不放手讓其舒服及有尊嚴地離世就已包含了以上大部份苦楚,讓病人和家人雙方也在痛苦之中。
所以文中的徐生明先生清楚認識自己的不需無謂急救的想法,並和家人溝通明白,而且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是勇敢,減輕自己和家人痛苦的方法。
其實香港也有類似的制度,名為「預設醫療指示」,分為住院及非住院兩種,病人可以與醫護人員討論後,為自己所需的醫療手段作出指示,以免引起多餘的痛苦,屬於舒緩治療的一部份。但部份情況是即使事前已作出安排,家人也有機會在最後時刻反對,令一切變成無用功,勉強延長病人的生命,同時延長病人的痛苦,甚至病人變成長期靠機器維生或植物人。
這對病人和家人雙方也沒有好處,選擇放手,雙方及早溝通了解,讓病人自然離世而善終,不僅讓病人“走得舒服”,也令家人更易從傷痛中回復。
讓人善終的方法:
●了解自己需要
●與家人溝通
●預設醫療指示
●對身後事預早安排
文中提到台灣推廣安寧緩和醫療已有20年,自從2000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後,是全亞太地區唯一一個立法保障的國家。但根據安寧照顧協會統計,至今簽署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的人數不到18萬人,扣除20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占總人口數不到1%。
香港更遲起步,雖近年舒緩治療陸續推行,很多有心人及機構,如記者陳曉蕾、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護慰天使、善寧會、救世軍任我走·伴你行、聖雅各福群會等等。但社會對生死教育、寧養、舒緩治療等概念還未算太普及,醫院裏經常發生家人對病者的情況不了解,接受不了,不願放手,令病者苟延殘喘,遷怒醫護人員等。香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徐生明生前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讓太太在面臨徐生明即使挽回生命,也可能變成植物人的情況下,選擇放手。
BUSINESSTODAY.COM.TW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92745-104686?page=1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兩個陌生人相隔坐下然後被問了同樣的問題,最後兩人相見時,你會更珍惜自己的每分每秒。

我們每天雖然會有很多煩惱,但不用理會別人看法,只要做到自認為最好,我們的生命只要向自己負責,為你所珍惜的而付出,活好每一天。
If we wish to die well, we must learn how to live well.


一對一對的陌生人兩兩坐下來,看不見彼此。接著他們被問到一樣的問題,像是:「如果你有個願望,那會是什麼?」

安樂死,生死另一個大議題

霍金表示,「硬是要維持一個人的生命,違反其本身的意願,是一個侮辱(indignity)。」而如果有一天他感到極大的痛苦,也會想有人幫他安樂死。在2013年他也曾經說過:「我們不願意讓動物受苦,那為什麼要讓人受苦?」
如果一個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再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不能有尊嚴地生活下去,生活令他產生痛苦,而且失去了自殺的能力,從而希望尋求安樂死以其體面地離開世上,我覺得是應該尊重的。
安樂死議題一直處於討論階段,因為其中涉及宗教、法律、道德,特殊情況等因素,誰也不敢觸碰至能否立法的階段,但畢竟人的生命只需自己負責,以上因素只是外界加諸於人身上。
我認為安樂死可以像墮胎及性別轉換等,申請人要作生、心理方面的專業醫療評估及輔導,再交由法庭判定是否適合執行及指定執行人,然後經過一段觀察期後才可正式進行。
在日本,死刑犯行刑前,有一段等候期會得到很有尊嚴的對待,即使他是囚犯,期間,犯人可以在許可範圍內做他想做的事,讓他了卻心願及悔過,亦給外界上訴的時間,以免發生冤案。
觀察期內,可以讓申請人為死亡作準備,同時讓家人陪伴,可以讓家人理解決定或申請人改變想法,若果經過觀察期後,該人仍然堅持進行安樂死,應該對其決定予以尊重。
當然還有很多特殊情況,各種因素的影響,需要社會各界參與討論。
#劍心死亡筆記 #mdeathnote #安樂死 #漸凍症 #霍金 #Hawking #TheTheoryofEvery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