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從死看生

以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和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日前合辦的DEAtHFEST為引子,經濟日報的記者姚沛鏞先生進行了一連兩日的專題報道,題為「從死看生」,總結了DEAtHFEST其間各參加者的觀點,希望大眾能更加關心死亡議題。
其實社會上不同範疇和組織的人士也致力於改善 ‪#‎醫療‬ 、‪#‎安老‬‪#‎殯葬‬ 等議題,相關政策不善帶來的社會問題和成本日趨嚴重。
各人也應關心並發表自己的意見,畢竟生、老、病、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大家請支持如聖匠堂社區中心聖雅各福群會等長者安老服務機構,還有支持中文大學無言老師和香港大學 「大體老師」 遺體捐贈計劃等能為醫學作出貢獻的計劃,盡一分力關心相關議題,為自己將來可能遇到的生、老、病、死問題發表意見。
另想為報道作補充,其實安老和殯葬有不同的方式,老人院和龕位不是必然的解決方法,所以了解自己需要並及早安排(了解、了解、了解,安排、安排、安排,很重要所以各講三次)是很重要的。
我亦有幸獲邀為2/7的專題作訪問,在此感謝記者姚沛鏞先生的專業報道。
1/7/2015:善終落後 港人自求多福
2/7/2015:龕位供不應求 殯儀業舒緩有計

新增說明文字








等埋發叔

香港咩都要等埋發叔,出世要等、學位要等、睇病做手術要等、公屋要等、買樓又要等、長者輪候資助安老院舍要等、死咗火化同土葬要等、骨灰龕位都要等。
長者資助宿位不足,但私營安老院舍其實不少,只係部分如劍橋等質素未如理想,但多多都唔夠,改善社區安老善終係一個辦法,準備多種方法安老係長者需要考慮的,而且為免其間像以下新聞般輪候縮位其間已離世,亦需要準備身後事如何安排。
我們應該多啲同身邊長者討論安老善終等話題,讓他們了解可行方法。
各人需要自救,需知發叔係等唔到嘅。